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三秋是指的哪三秋(秋天了,何谓“三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5 14:30:09    


绍兴吼山秋色

有人说,“三秋”意指三年,如“我度过了十八春秋”,说明十八岁了。但我们知道,日常中三月和三岁分别表示三个月和三年,既然后面已有“三岁”代表三年,那“三秋”如果再表示三年就不合适了。因此三秋”并不是表示三年,那“三秋”指的是什么呢?不同的语境意思是不一样的。

有一句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应该出是古《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意思是姑娘在山上采集葛,一天没有见到她了,好像是隔了三个月那么久;那个姑娘在山上采艾蒿,一天没有见到她了,好像是隔了三个秋季一样漫长;那个姑娘在山上采艾草,一天没有见到她了,就好像是隔了三年那么漫长。从整首诗看,中间“三秋”的具体时间,应该介于三个月和三年之间吧。当然,我们现在说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话的意思是泛指相隔的时间比较长了。

绍兴东湖秋色

平常到了秋季,农民会说起“三秋”,这里是指的是秋收、秋耕、秋播,并不代表时间,说的是具体的农活,“三秋”也是农民的一个重要季节。

而在农历历法中,三秋指的是初秋、中秋和晚秋(也说是深秋或暮秋)的合称,源于古代农民对季节的划分。初秋是秋季的第一个月,一般是农历七月。中秋特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但也指八月份。深秋是秋季的末期,一般指农历九月。

在古代汉语词语中,三秋指的是孟秋、仲秋和季秋,分别指秋季的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和最后一个月。孟秋是农历七月,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是农历八月,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是农历九月,季秋之月霜始降。三秋既代表天气由凉转寒的过程,也预示着大自然在秋风秋霜的雕琢下变得美轮美奂,真如诗曰:欣逢盛世三秋好,喜看层峰万树红。最是魂销明月夜,此光遍照九州同。

绍兴云端丹家秋色

在民间传统习俗中的“三秋”,指的是民间立秋的“咬秋”、“晒秋”和中秋节的“摸秋”。

咬秋,是我们的一种食俗。立秋是秋季的起点,但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个热节气。立秋之时吃瓜,称之为“咬秋”或“啃秋”,意在借西瓜、香瓜等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进入秋天后,秋风渐起,天气转凉,西瓜少了,但人们胃口大开,于是开始欢欢喜喜地“咬秋”。人们还相信立秋时吃了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立秋这天,在我国一些地区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就要“补”,而“补”的办法就是到立秋这天“贴秋膘”,吃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吃肘子,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红烧肉以及各种肉馅水饺、炖鸭、羊肉串、涮火锅等。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用竹篾盘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就曾为家乡的“晒秋”积习演唱的一首《晒秋》,而婺源的《晒秋》民歌也在一定的区域传唱了很多年。

绍兴兜率天宫秋色

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中秋之夜流行着摸秋的习俗。据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那些结婚后未生育的女子,中秋之夜会乘着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别人家的田中去偷摘瓜豆。因为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而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责怪“偷摘”者,反而以此为乐。

秋天来了真是好,炎热渐渐散去,给我们送来阵阵清爽。秋雨绵绵私聊三秋语,沉醉其中情思悠扬飘。秋色宜人风光好,灿烂无边好运长。秋风飒飒心情好,快乐满襟福满裳。祝阅读的朋友们三秋快乐!(文:孙法中 图:网络)

水乡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