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威海赤山法华寺——唐代中韩日友好交往的象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5 10:10:55    

在今威海荣成市的石岛湾,唐代称作赤山浦,属登州文登县清宁乡管辖。这里东、南两面濒临黄海,西、北两面与大陆相连,东部又有莫邪岛作为它的屏障,是一个天然的优良港湾。孙中山曾设想要将石岛与上海、广州建成中国三大港口,如今,石岛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渔港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在石岛镇北部的赤山(古代也称“斥山”)南麓,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这就是著名的赤山法华院,寺院的始建者,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新罗人张保皋。

张保皋原名弓福,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为其立传。他少年入唐,曾任唐徐州武宁军小将,以善战著称。后归国,被新罗王任命为清海镇(今韩国莞岛邑)大使,时在公元828年。之后,他便以清海镇为中心,致力于发展唐、新罗、日本三国贸易,并成为新罗最著名的海运贸易家,今石岛一带地区,则是他在唐朝的贸易中心。当时胶东沿海地区聚居着大量的新罗侨民,他们普遍信仰佛教,在文登县清宁乡还设有一个专门管理新罗人的机构——勾当新罗所。为了保佑自己事业的兴旺发达和给生活在这里的新罗人进行佛事活动提供方便,张保皋便出资在赤山村建造了一座佛教寺院——法华院,经考证,赤山法华院位于今石岛镇的西车村。

但是,赤山法华院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随着唐武宗的“会昌毁佛”,该寺院也就被拆除。幸运的是,日本的一位和尚记录下了法华院当年的盛况,这位日本和尚就是圆仁。

圆仁,谥号慈觉大师,日本天台宗三祖。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他随日本最后一批遣唐使入唐求法(相当于玄奘的西天取经),历时10年,足迹遍及今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浙江等地许多名寺古刹。赤山法华院的情况,就记录在其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并且,该书与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和意大利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并称为世界三大游记。

圆仁在入唐和返回日本期间,都曾经过法华院,并先后在法华院和法华院寺庄居住长达两年多时间,参加了法华院的一些佛事活动,对法华院的情况有相当细致的了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赤山法华院,便是在中、韩、日三国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的描述,于1988年在法华院遗址上重新修建的,成为中、韩、日友好交往的一个象征和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