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将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定性为“战略上的失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3 09:22:21    

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被扣上了“个人主义”的帽子,受到错误批判,作为我军双子星之一的101曾仗义执言:“打败仗的批打胜仗的,这个会我还是不参加了!”

据《粟裕传》记载: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在苏中战场指挥的七仗,延安总部发言人概括为“七战七捷”。而在这次批判粟裕的大会上,对这个战役竟大加挞伐,说什么七战七捷“战略上是错误的”,是“粟不顾大局”,进而说“两淮失守是因为粟裕恋战苏中”,“导致了淮南地区失利,又把责任推给别人”等等。

1994年12月,由第三代核心签发,刘张二位军委副主席以军委名义在《人民日报》署名发表文章《追忆粟裕同志》为粟裕平反,恢复他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崇高历史地位,高度评价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尤其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高度赞扬他相忍为党为国为军的崇高胸怀品格:“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同志当时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党性和高风亮节。”

但60多年后在粟裕早已平反的今天,仍有不少居心叵测之人(例如下面这位趋某)和101所称“打败仗批打胜仗”那拨人的支持者,不遗余力的往粟裕将军身上泼脏水,而其言论和1958年批判粟裕的言论如出一辙,山民可断定这些言论涉嫌造谣和否定军委结论,其心可诛,国安委的同志可以出手了,本篇文章就是铁证。

我军战史明确记载:

"苏中战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在华东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的性质。这次战役是在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确定的“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战略指导下进行的,也是在山东野战军进入淮北歼敌,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动陇海战役,给予有力的战略配合下进行的。华中野战军领导人特别是粟裕,成功地运用了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作战原则,显示了杰出的指挥艺术。苏中战役摸索了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规律,获得了战胜美械装备国民党军的宝贵经验。"

《第三野战军战史》第57页

关于中央军委、主席确定的“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战略指导方针,文献证据如下:

“苏中七战七捷”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三个胜利(山民注:中原突围、定陶战役、苏中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线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

主席亲拟电文,向各野战军通报苏中作战的经验,接着又把此次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通报全军部队。

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战士喜爱的歌曲,在部队中流传了很久,很久!”

而败军之将李默庵关于苏中战役的回忆文章,其他国民党贪腐政要败军之将回忆录,共同的最大特点是粉饰失败、揽功诿过,自然把自己写成“党国忠臣良将、正人君子”;如果这都要当成确凿史实,那么整个现代中国革命、党史、军史就要推翻重写,而蒋委员长就成为“亚圣”要被供起来了!

尤其这个败军之将李默庵,早不写晚不写,惨遭蒙冤贬谪打压的开国大将粟裕逝世了,他又受到第二代核心的高调接见,身价倍增,于是就来了这么一套。其实,无非是趁此机会向大陆国人表示他曾经的多么高明,虽败犹荣;虽然损兵折将但不值得心痛,而将整个淮海地区强势国军的合力进攻下,占领两淮苏中解放区的功劳都要算在他的名下,且一句轻描淡写的“我部上报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就将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贬损成虚报战功的伪君子,并且从此成为居心叵测的造谣者贬损粟裕又一新口实!

这不是乱弹琴嘛!

两淮保卫战作战经过及失利责任辨析

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面对12万国军的进攻,在苏中南线作战,至8月27日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并乘胜围攻海安。而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7师和8师5万人,加上淮北的华中野战军9纵等部队2万人,共7万人在陈毅、宋时轮指挥下,进行保卫淮北的作战。

但陈毅先是放弃泗县,后在国军占领后又去攻城而失利。泗县战斗,我军虽然消灭桂系172师3000余人,但自己也受到重大伤亡。山野主力8师伤亡2700余人,元气大伤。二纵、九纵也各有数百人的伤亡。

9月初(此时苏中七战七捷已结束),陈毅率领山野主力东撤至六塘河北,只留华中野9纵等2万人防守泗阳,在国军第7军、整编第74师等5万余人攻击下失守,华中首府淮阴淮安面临直接威胁。

陈毅此后率山野主力西返救援,但又被向东佯攻的第7军迷惑,企图予以包围歼灭,未能实现意图,又未率主力南下配合华中部队保卫淮阴(相距仅10里)。

国军整编第74师和28师一部则乘虚向淮阴进攻,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指挥华中部队苦战一周,多次请求山东野战军派兵支援,陈毅先是答应派二纵2个旅南下,但最终只派来1个团。华中部队根据陈毅派2个旅南下的情况,调整部署准备反击,但只等到1个团,由于兵力少空隙过大,被国军张灵甫部乘隙攻入城内。华中野战军南面主力放弃围攻海安,在司令员粟裕率领下星夜兼程北上支援两淮,但未及赶到,两淮已失守。

关于泗县战斗和两淮失守,陈毅先后不听主席和粟谭劝阻,决定在大雨天进攻泗县,结果打了一个大败仗,后面又误判国军"佯攻沭阳,真攻淮阴",导致淮阴防守空虚,粟裕回师不及,这也使陈毅深深地自责,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主动承担了责任。《陈毅年谱》记载:

1946年10月3日,陈毅听取宋时轮言及八师情形后,本拟到八师一行,后因要与华野领导会晤,以便迅速行动,到八师之行只好推迟,于四日给八师领导先写一信,针对部队中对三个月来未获连续胜利,且丧失五个城,而产生失望和对领导不满的情绪,首先以战区最高负责人的身份承担了这一责任,认为: “三月来末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一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二是不坚决守淮阴。8师是支好部队,主要责任在我!”

关于泗阳战斗失利,陈毅也主动承担了责任,1946年9月17日,陈毅致电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

“据谭电告,敌已占杨庄、西坝,王营大桥已毁,山野南援路断。我淮阴部队能则守至王陶纵队赶到时即应力守;如不可能,应于消耗敌之后即机动转移阵地,组织新抵抗,以待援兵,大举反攻。 你们对山野意见均正确,同意办理。

此次出毛病,没有估计到敌迅速南下,原想避开桂军,控制主力于(六塘)河北,不料蒋军又不来,未碰到他。山野九日过六塘河,寒日(十四日)又转回来,部署调整完毕,当面敌情未能分清楚,故丧失南援时机。八师即可转移,二纵转移不及,十五日桥又破坏,与桂系接触。

总之,此次淮北作战,由于主观指导错误,贻误全局,五内如焚,力图挽救,当尊兄等建议。今后局势,力求会师,改变局面,会师突击方向,王陶纵宜在何处集结,淮东北地区钳制敌人之部署,部队运动道路,桥梁架设,粮草等,我不熟悉,请商定见告办理。”

1946年10月9日,华中分局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向军委打了“望勿告陈”的电报:

“陈(毅)佳电悉。我们对陈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这完全是由于陈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否则,不仅淮阴可保,且可歼灭敌人,改变战局。为什么陈如此动摇,固与宋曾有关,但我们估计与陈之英雄思想亦非无关系。……同时陈指挥如此踌躇,山野回鲁南后也不一定打胜战,而山野、华野分开行动,对将来战局无法改变,对全国战局亦有害外。因此,我们坚决反对陈这种布置。我们主张:

一、山野仍应在原地担任后防,候华野十日后北来,再配合作战

二、陈、粟、谭应会合一起,不宜分开,使粟能助陈下决心,并便统一山野指挥。

三、为了兼顾山东起见,以八师回鲁南由叶去指挥。并要山东补充叶纵五千人(闻叶纵人数很少) ,至少应以二纵留下四、如陈定要北返山野无论如何,要在一、六师北返前确保六塘河与沐阳城,否则前途极坏。

此我们三个人几个月以来观察所识,本知无不言之义,直告中央。是否妥当,请中央决定,但望勿告陈。”

结语

苏中战役绝非战略上的失败,将“苏中七战七捷”说成战略上的失败纯属造谣!

而两淮保卫战失利存在较复杂的主客观原因,而将其主要责任扣在粟裕头上更是无比荒谬、无稽之谈!

两淮保卫战虽然失利,但增加了我军对国民党正规军作战能力的认识,锻炼了部队。特别是在两淮失守后,中央为加强领导,扭转华东战局,于1946年9月23日决定“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10月15日又指示陈毅、粟裕等:“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至此,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开始战略集结,在华东地区攥指成拳,为我军转入纵深机动作战和大规模歼敌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正如粟裕1946年9月25日说的那样:“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

任何圈子想突破某个理论或者研究那都是圈子里最为顶尖的人才能办到的事情,某些人守着几本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资料,号称还原历史真相,所谓把历史真相再“还原”,其实就是造谣。所谓全新突破,其实无非闹的是“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