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韩愈人生经历的三次南迁,三度贬谪,三遭凶险,依旧走上人生巅峰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8 09:52:25    

韩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发起人与开创者,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一代伟人。

但韩愈的一生,家庭也好,科举也好,仕途也好,总是充满了泥泞与坎坷,一波三折。想知道他都要经历了什么吗?那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韩愈是如何走上人生巅峰的。

《进学解》写于中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韩愈45岁,是年,韩愈任职方员外郎,因要求复查华阴县令柳涧贪污案,被降职,再入太学任国子博士。

被降职来国子监当先生,学生们对韩愈有许多质疑:先生你那么有学问有用吗?先生你还要勤奋有用吗?先生尊儒学道统有用吗?先生你那么认真严谨有用吗?先生的文章集多家之长有用吗?先生得不到官府信任、得不到朋友帮助你还努力做有用吗?先生的妻儿挨冷受冻仍然奋斗您不反思吗?

学子们一口气问了很多问题,尖锐且敏感,甚至触及人的痛楚;如若是一般人,就会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被眼前的阴霾蒙蔽了双眼,被人生道路上的再一次重创击倒丧失了锐利与睿智;韩愈的大气在于,虽然自己目前降职后作国子师,足以证明自己还不够勤奋,还不够思想纯儒,还没有抓住儒学要领,文章虽好也只是纸上谈兵还无助于解决问题,贬官正和我的做人学问是相称的,需要反思蓄锐。

这就是大教育家的胸怀,站高望远,虚怀若谷。他把自己当成靶子,反躬自省;他把自己当成镜子,进学前行;他把自己当成教材,现身说法,意在鼓励学子继续前行,进学。他敏锐地感悟,降职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自身学识、品德、修养、言行不够是最主要原因。不会为一时的降职而悲观失望;也不因自身的失意而怨天尤人,这就是做大事大学问的胸怀和眼界,也是身为教师珍贵的品质和素质,不搁浅,不近视,不抱怨,愈挫愈勇,理智清醒。

在教师的选拔任用方面,韩愈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当代选拔人才的雏形。注重德、才、胆、识兼备,尤其注重人才的出身经历,以检验教师教育的潜力。文人相轻是中国的劣根,当代教育提出心理健康的教育命题,“从心理方面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知觉和认识活动、情绪和情感活动、意志和行为活动的功能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且认识、情绪和行为之间应该保持相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