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人都知道“五象”,五象广场、五象新区、五象泉……都是地段昂贵的地标。
但很多南宁人可能不知道,南宁也叫“象城”。
南宁和象到底有什么关系?
不仅密切,还有很多绝无仅有之最。
1、野象集中地
广西森林盘桓,大象在广西古已有之,在考古发掘中就有象骨。
象群常成群结队出没于岭南的山野原林。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南宋。“兽莫巨于象,莫有用于马,皆南土所宜。”(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庞大的野象随意出没,践踏了庄稼,于是逮捕野象成为人们的日常。“一躯之力皆在鼻。二广亦有野象,盗酒害稼,目细畏火。钦州人以机捕之,皮可为甲,或条截为杖,甚坚。”(南宋·黄震《黄氏日钞》)
历史上,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中国,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象群不断南移。明代以后,仅广西南部、云南等地还有。
从生态学角度,专家推测,明代广西南部生活着约3000头野象,堪称野象集中地。
广西南部有不少野象活动的记载。思明府所属之思明州,有“逐象山”地名留存,“访其山象往来水草之处,凡旁近山溪与蛮洞相接者,悉具图以闻。”明嘉靖时,廉州府记有群象践踏庄稼,“合浦大廉山群象践禾稼。”
2、象之用
象为害,但同时也为人所用。
象在古代是象征太平的瑞兽,在朝仪中的使用可追溯至周代。
宋朝,广西部落首领侬智高被交趾(今越南)侵犯,向朝廷求助而献贡品,贡品中就有象。
明代史料记载,朝廷每举行朝会,都用驯象陈列,承担祭祀礼仪以及驾辇驮宝之用。
除了礼仪方面,象还曾为军队作战。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的南汉国组建大象部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后一支大象部队。
这支象军花大钱武装,从牙齿到全身,都披挂着厚重的铠甲。但最终还是中看不中用!在身经百战的宋军火攻下,象军四下逃散,迅速溃败。
3、驯象卫
明朝野象泛滥成患,朝廷专门组建了捕象训象的官府机构——驯象卫,动用军队直接参与捕猎大象,人数最多时达2万余人,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绝无仅有。
明初,朝仪初创,要求不仅贡象,还要贡象奴。朱元璋曾令云南土司“贡象五百,牛三万,象奴三百人”,可见需求之大。在广西十万大山地区,驯象卫驯化野象后,由象奴负责送至京城。
之后,明成祖朱棣为发展社会经济,纠正了大规模豢养驯象的做法。
明中期,由于广西各地民族反抗与土司叛乱不断增多(如桂东的大藤峡地区等),驯象卫的功能产生了变化,从原先的捕捉、驯化野象转变为镇戍地方。
驯象卫自建立后,其治所几经迁移,从宁明上思至南宁,最后迁至横县。
经过明朝的大规模猎捕之后,广西的野象已难逃灭顶之灾!明后期的广西方志再也没有出现过对野象的记载。史载广西最后的大象是上思、南宁、横州驯象卫。
如今,象已绝迹广西,唯留五象广场、五象公园、五象大道、五象新区、五象岭这些名词,在南宁人心中烙下印记。
而千千万万与象一样命运的广西异兽,或圈养于动物园,或少量放归山林,或遗留在史册与传说……
月季叶子黄还脱落了是怎么回事?月季叶子黄并且脱落了,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的,想找到导致它脱落的原因,我们首先回想一下自己对它做过什么事情,比如说如果我们刚对它浇完水让它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是因为我们浇水不断导致的。现在小妹就分别罗列一下可能导致月季叶子变黄的原因。 1、浇水不当 浇水过多或浇水过少都可
2025-04-01 09:38:34高层住宅风水图解之楼层,风水一般讲求五行相宜。高层住宅因离地高,就比较缺乏土行。故而一般命理为土属性的人比较适合高层住宅,但是住高楼的并不都是土属性的命理。在住宅内部的装修装饰就得采用填补方式,或者避免一些禁忌事项。高层住宅风水图解之客厅,大门和客厅之间应安置玄关或矮柜遮掩。大门与客厅之间无隔断,外
2025-04-01 07:55:22刚移植的多肉法师尚处于服盆期,叶片干枯是正常现象,半个月即可恢复。如果发现情况长期持续,要找准原因。土壤长期潮湿,会导致根系腐烂,此时要对盆栽进行脱盆修根,换新土栽种。反之,长期不浇水则要及时补水,使其恢复生机。气候干燥时,还可以给空气中喷雾增湿,让叶片水嫩。养护的环境要温暖舒适,通风透气,控制温度
2025-04-01 03:56:01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知道,收音机叫半导体,很多人是不知道半导体就是收音机的。这个词是由来已久的,我们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两者之间就是半导体。刚开始的收音机使用的是电子管,电子管体积大,耗电高,寿命短,之后大概在1940年代,逐步用半导体制作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收音机也就叫做了半导体
2025-04-01 03:18:12通货紧缩,一般都只会出现预期,很少有真正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因为在当代,各国大多实行信用货币经济,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用银元、金币等实物流通的银本位、金本位制,大家用来交换的都是印钞机印出来的纸币。换句话说,“货币之锚”已经脱离了具体的实物,而是仰仗于一种拟制出来的一国主权信用。纸币不像银元、金币,需要
2025-04-01 00:37:19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作者周敦颐通过对莲花外貌和其品格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时也起到了传达自身志愿的作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更是可谓流传千古。与此同时,为了映衬出莲花的高雅不凡,作者周敦颐还将菊花和牡丹花这两类花与其进行了对比,牡丹则成了金钱富贵的代表。但是,作为一种在
2025-03-31 12:25:23